戚本禹对粟裕怀有深厚的敬仰之情。年轻时,他特意制作了一枚印章,上面刻着“粟裕门下牛马走”,以此表明自己对粟裕的崇敬与追随。
戚本禹曾提到,江青对多数人都不太在意,唯独对粟裕非常敬重。电影《南征北战》就是江青亲自参与指导的,这部片子主要展现了粟裕的军事才能。毛主席对粟裕也特别青睐,每次粟裕来访,主席总是心情愉悦,甚至会亲自出门迎接。李银桥回忆说,1948年5月,粟裕从战场返回中央时,毛主席急匆匆地跑出去迎接他,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待遇。
江青在军事领域并无专长,她对粟裕的钦佩之情,很大程度上是受毛泽东的影响。
粟裕对江青并不买账。根据《粟裕传》的描述,1975年,粟裕以解放军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出席四届人大。会议期间,江青来到解放军代表团的驻地,打算对代表们发表讲话。当时,一位干部因为畏惧江青的权势,建议粟裕召集代表团的成员,让江青给大家讲话。然而,粟裕却装作没听见,直接转身和另一位同志聊了起来。
这名干部见粟裕似乎没听到,便提高音量再次喊道:“粟裕同志,大家已经集合完毕,请江青同志给我们作指示。”然而,粟裕仍在与他人交谈,对江青的请求置若罔闻。江青见状,只得带着怒气转身离去。
1928年4月,粟裕跟随朱德抵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汇合,共同组建了著名的红四军。在红四军中,粟裕担任了第28团第3连连长的职务。自此,粟裕开始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参与战斗。
1930年12月,国民党发动首次“围剿”行动,红军第22军被精简为第64师。在这紧要关头,粟裕被任命为该师师长。第64师隶属于红一方面军,粟裕直接受命于方面军总司令朱德和政委毛泽东。这一时期,毛泽东与粟裕之间的首次直接电文往来被记录保存下来。
1934年7月,粟裕与寻淮洲指挥红七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从中央苏区出发。此后,粟裕与毛泽东长达17年未能重逢。在这段时期,粟裕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我军中极为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
在抗日战争期间,粟裕带领部队成功进行了多次对日作战,包括韦岗、水阳镇、横山、官陡门和狸头桥等地的伏击战。然而,1939年1月,国民党在五届五中全会上制定了针对共产党的“溶共”和“限共”政策,意图限制共产党的发展。
1940年,粟裕与陈毅联手率领新四军7000余名战士进军苏北地区,成功建立了以黄桥为核心的抗日根据地。对于蒋介石而言,苏北地理位置特殊,处于华北与华中之间的关键地带,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重要连接点。控制苏北,就能有效切断八路军和新四军之间的联系,阻止两军汇合。
根据蒋介石的指示,韩德勤率领苏北地区的16万大军向不足万人的新四军发动攻势。然而,在粟裕的精心部署下,新四军以寡敌众,在黄桥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场战斗充分展现了新四军的战斗力和指挥才能,成功挫败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企图。
韩德勤作为国民党中央委员,曾率部参与徐州会战,其军队被视为抗日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粟裕因在这场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而声名鹊起。
苏北战事平息后,蒋介石着手策划皖南事变。事变发生后,粟裕率领新四军在浙西天目山一带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三次反摩擦战斗,每次都取得了显著胜利。毛主席在天目山战役胜利后对周总理表示:“粟裕同志将来有能力指挥四五十万大军。”这一预言在日后的历史中得到了验证,证明了毛主席的远见。
1946年国共谈判失败后,早有准备的蒋介石对解放区发动全面攻势:傅作义突袭张家口,刘峙率军将中原解放区的部队困在宣化店附近,同时粟裕所在的苏中地区也面临国军12万大军的围剿。
在战略转移的关键时刻,晋察冀地区的部队从张家口撤入山区,中原解放区的部队则进行了艰难的中原突围行动。相比之下,粟裕在苏中地区取得了七次重大胜利,成功巩固了阵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胜利是在国民党控制的核心区域取得的,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还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
粟裕在苏中战役中七战七胜,成为全国各战区学习的典范。战后,毛主席特别发电报,要求各战区解放军领导效仿粟裕的做法。朱德评价说:“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歼灭的敌军数量,甚至超过了他自己的兵力。”陈毅也对粟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我党二十多年来培养的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人崭露头角,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等并肩前进,这是我党和人民的重大成就。”
在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和沙土集等一系列战役中,粟裕的指挥能力不断提升,战果愈发显著。他的军事才能在这些战斗中得到了更全面的展现,战绩一次比一次耀眼。
1948年5月,粟裕来到中央驻地城南庄参加重要会议。毛泽东亲自走出门迎接他,并设宴款待。据李银桥回忆,主席亲自迎接党内干部的情况极为罕见,这一幕令他记忆犹新。
根据陈人康在其著作《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中的记载,1938年林彪在战斗中负伤后被送往延安休养,毛泽东亲自骑马前去迎接。这一细节反映出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林彪和粟裕两位将领的重视程度。
林彪和粟裕这两位我军历史上的杰出将领,彼此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互欣赏与敬佩。他们在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上有着共通之处,这种默契使得他们在某些方面产生了共鸣。尽管各自的作战风格和指挥方式有所不同,但他们对彼此的认可却是毋庸置疑的。这种惺惺相惜的关系,反映了他们在军事领域的深厚造诣与相互尊重。
据林彪的秘书关光烈回忆,在解放军高级将领中,林彪对粟裕格外看重。虽然林彪的职位始终高于粟裕,但他依然对这位同僚给予特殊。关光烈提到,林彪曾特意派他去医院探望粟裕,而粟裕对此表现得十分自然,并未表现出过分的感激之情。
吴法宪同样提到:
林彪虽然一贯自负,但对粟裕却格外器重,经常认真听取并采纳他的看法和主张。
在红军时期,林彪与粟裕曾有过一段紧密的共事经历。那是在第三次反“围剿”战役结束后,粟裕从第64师师长一职调任红一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成为林彪的助手,两人共同工作将近一年。
从军事成就来看,粟裕完全有资格在1955年授衔时获得元帅军衔。然而,由于多种因素,他最终被授予大将军衔,并位列大将之首。粟裕对此始终保持淡然态度。1967年春,毛泽东在一次公开会议上称赞粟裕为"我们的树将军",以此肯定他的贡献与品格。
东汉时期有个著名的故事叫“大树将军”,主角是开国功臣冯异。他战功显赫,却从不跟同僚争功。当时其他将领为了抢功劳闹得不可开交,冯异却总是默默退到一旁,独自坐在树下休息。士兵们见他如此低调,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大树将军”。这个称号不仅体现了冯异的谦逊品格,也反映了他在军中的威望。
1958年,军队内部发起了一场反对教条主义的活动,粟裕因此决定不再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位。对此,毛主席表示:
粟裕在战场上表现卓越,始终以集体利益为重。调任北京后,他的行为动机是否有所转变?我们无法断言他完全出于个人考虑。
毛主席曾出面为粟裕解围,并明确表示:“粟裕是坚不可摧的,作战时我依然会重用他。”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对粟裕的信任与认可。
请提供原文,我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改写。